目前我國處在工業2.0成熟、3.0普及和4.0示范的階段,有觀點認為目前我們整體水平距離工業4.0尚有較大差距,但在特定領域也做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,甚至在世界上帶有普遍示范意義的創新。
作為一項顛覆性的制造技術,3D打印確實是非常典型智能制造的方式。《中國制造2025》的目標就是要在大部分的領域,特別是高技術的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
智能微鑄鍛銑復合制造技術打破了之前美國GE公司得出的3D打印技術不能打印鍛件的結論,破解了困擾金屬3D打印的世界級技術難題,實現了我國首超西方的微型邊鑄邊鍛的顛覆性原始創新。常規3D打印金屬零件的過程是打印算一層,鑄造算一層,鍛壓又算一層,三者要分開依次進行,即前一個步驟完了,后一個步驟方可進行,中間還要騰出金屬冷卻的時間。智能微鑄鍛技術可以同時進行上述步驟,打印完成了,鑄鍛也就同時完成了。“原先需要8萬噸力才能完成的動作,現在不到1噸的力即可完成,同時一臺設備完成了過去諸多大型設備才能完成的工作,綠色又高效。”有智能微鑄鍛企業如是說。
制造方法的創新也是一種共性技術,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攻關需要創新體制機制,需要加強協同創新,需要對現量的創新資源進行新的整合。比如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是工信部批復的第二家國家級創新中心,致力于技術成熟度4~7級的行業前沿、共性和關鍵技術的技術研發、技術轉移轉化,搭建基礎研究和產業的橋梁,實現基礎技術成功跨越“死亡之谷”。
高鐵是我國典型的政、產、學、研、用協同創新,并被廣泛批量應用的一項高新智能制造案例。據悉目前在線運行的高鐵有2700列,每天約有400余趟。“根據高鐵經驗,我們得出一個結論,那就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。”中國中車集團總信息師王勇智說,高鐵不管技術含量,復雜程度,與航空民航飛機不相上下。最近復興號高鐵上線運行,實際上就是中車在過去技術積累基礎上不斷創新,不斷攻關的成果。復興號新一代,最高實驗速度能達到400公里,機車里面的每一個部件,每一個子系統全部是自主設計的,這點很重要,不僅解決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的問題,也為中國高鐵“走出去”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。
